getImage (1)
  翻開“在三十年的寂寞裡:愛,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”一書,我忍不住掉下淚來,真的很難想像阿成和阿珠二兄妹這三十多年來是如度過的。阿成自從患病後,只能與寂寞相伴;而阿珠因為一句承諾,背負起無比沉重的擔子。從書裡看到了愛、看到了勇氣、堅忍與奉獻,這是動人的故事,值得你閱讀的一本書。
  
宛如交織的掛毯人生繼續前進,
其圖案既改變織線,也在複雜的反響辯證中被織線所改變
  阿成是學校的高材生,但為了妹妹就學的機會放棄自己的升學之路,踏入職場開始了另一種的生活方式。二十一歲這年,他深愛的未婚妻離他而去,阿成的生活看似如常,其實已大不相同。他的腦海開始響起一些聲音,直到員警來家裡的那一天,阿成的父母才發現這個兒子出了問題。
 
  醫院建議阿成接受“電痙攣治療”,但阿成的母親堅持透過靈媒或巫醫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。有些時機錯過了就是一輩子。阿成的母親散盡家產,病情卻毫無好轉,最後形成了無法挽回的局面,他只能不斷在病發時緊急送院治療。
 
   阿珠後來結婚了也買了新家,但母親擔心阿珠會從此拋棄她與兒子,這時,阿珠許下了這輩子最沉重的承諾“她一定會照顧媽媽與哥哥”。身為母親、妹妹、妻子及女兒的種種角色,對阿珠來說一個都不容易。在三十多年的歲月裡要照顧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哥哥,不敢出遠門、半夜得隨時接聽電話,偶爾還得出門尋找忘了路的哥哥,這需要多大的堅忍,多大的愛才能堅持下去啊~
 
  看到因為病病造成的破碎人生,這些人別無選擇,不管是寂寞、傷痛,都只和著淚水吞下肚。我不斷的翻著書本,一頁頁不停歇,情緒不停的累積,來到了阿成過世的篇章,我的淚止不住地掉了下來,他終於結束這寂寞的人生,而阿珠也終於完成了這個沉重的承諾。
 
   許多人對於精神疾病有很大的誤解,因此作者將媽媽與舅舅的真實故事寫下來,為了讓大眾更了解關於思覺失調症,希望大眾可以尊重患者以及照顧者,也鼓勵那些面臨精神疾病風險的人早日尋求協助。
 
  在看這本書之前,我不是很了解關於“思覺失調症”這樣的疾病,在書本的後記裡提到,全世界大約有四億五千萬人深受精神障礙之苦,看到數字時令我嚇了一大跳,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啊。而思覺失調症”早期治療有助於防止復發並能增加復原的機會,所以一定要把握早期治療的關鍵時刻,才不會讓病情一發不可收拾。
 
  我相信愛的力量,但這樣的力量究竟能維持多久?從阿珠的例子看來,愛的確能發揮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境地。看完書之後,真的覺得自己好幸福,也希望看這篇文的朋友們都幸福。
 
  

【作品簡介】


一句諾言,三十年不棄守;守住的,是何等情深義重?
在難得願意為人付出的年代,還有一個故事,
讓我們看見人性的光亮,手足的情深,與命運搏鬥的勇氣。

意想不到的人生,除了考驗,就是承擔。這是發生在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九四年之間的真實故事,講述的是林瑞玲的舅舅阿成,母親珠,以及他們與精神疾病同行的過往。他們手攜著手,孤孤單單地走了三十年,以無比的勇氣和尊嚴,走過一段淒楚而孤寂的人生。

伸手善意的手,更多包容和溫暖
手足之情有多深?這個充滿愛、勇氣與奉獻的故事,讓我們看見兄妹的情義深重及扶持相伴的力量。
巨大的痛楚,能產生莫大的勇氣;經歷挫折考驗的生命,是真正柔軟且強大的。林瑞玲回首舅舅、母親和外婆三人孤單漫長的三十年生命,她說:「將這個故事獻給所有與精神疾病共生的人,他們忍受著伴隨精神疾病而來的痛苦和折磨人的寂寞……在這個有時是不在乎,更多時候是不瞭解的世界上,需要尊嚴和勇氣去面對每一天。」
當不可逆的命運降臨,只要心裡還有一線光亮,循著黑暗,也能挺身前進。林瑞玲的母親、舅舅和外婆一生都在孤寂路上,他們自身的完整,因為愛而破碎,因為付出而堅韌,從某個角度看,是崇高無比的美!藉由這個故事,帶我們進入精神病患不為人知的真實情境;也提醒我們,在面對考驗、無數次想放棄的時候,設法找到力量繼續下去!

 


【作者介紹】


林瑞玲
擁有牛津大學的文科碩士及學士學位。住在新加坡,她在擔任教育文化遺產中心部門的館長時,曾為國家美術館撰稿。她在任職期間寫了超過一百則的短篇故事,成為文化遺產美術館的特色之一。她的工作經歷包括在高等/全球教育領域的管理階層待了十一年,在金融業工作了六年。二零一四年之際,瑞玲在南洋理工學院擔任兼任講師,同時也在共和理工學院擔任副講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