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771441792b.jpg

  你印象中的完美主義是什麼?

  你總是對自己過份嚴苛嗎?

  以前我總覺得完美主義的人對自己要求很高,什麼都想做到最好。

  翻開“鬆綁你的完美主義",幫助我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完美主義並看看如何與完美主義共存。

 

  在書本第一章就提到完美主義是追求精準且完美。

  完美主義也跟自我期待和自我評價有關。

 

  書中還提到完美主義形成的三部曲:

1、有條件的成就情境的出現

2、因「自我評價」與「自我期待」的失調而產生大量焦慮。

3、不同人採用了不同的調適策略,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完美主義行為。

 

  「你可以更好」勾動著自我期待。

  「你憑什麼呢」讓人檢視自我評價。

  讓我恍然大悟的二句話,我們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對自己說出這些話。

    原來,這二句話可能會挑起我們的完美主義。

 

    學習與完美主義共存是重要的課題。

    無論是你、是我,這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課題。

    我相信,經歷時間的過去,我們慢慢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,與完美主義共存。

 

 

 

【作品簡介】

打破自我評價過低與焦慮的迴圈,偶爾也允許自己優雅地落敗。

首本由台灣精神科權威‧陳俊欽深度剖析,
結合20多年臨床經驗及案例故事,
從此改變你看待自我的方式,釋放原有的天賦。

  「過低的自我評價」與「過高的自我期待」,
  是完美主義的本質,也是現代人最大的焦慮來源。
  可能出自照護者有條件的愛、被同儕排擠、考試失利等,像是:
  當你從小得到越多資源,感覺有一天必須回報時,負債感就會越大;
  隨著自卑感累積,意味著今天必須更努力,才能向別人證明自己。  我們反覆檢查、過度嚴苛、擔心做得遠遠不夠……
  為了追趕目標而感到挫敗,完美主義便成為枷鎖。  「要降低完美主義帶來的心理壓力,我們必須勇敢面對生命中的不美好,
  跟過去每一個時刻的自己站在一起。」

  本書深入討論早期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,並歸納出A、B、C三種人格的完美主義類型,包含【追求安全型】、【渴望認同型】、【自求我道型】,從不同的特質提供調適方法,讓你拉近「自我期待與自我評價」之間的差距,找回內心的踏實感。

  ▍破除你對完美主義的常見迷思──
  ✦ 刻意討好、拖延、三分鐘熱度,也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。
  ✦ 焦躁、挑剔細節、容易感到不安,關鍵在於認識自己。
  ✦ 改善完美主義的習慣,是為了讓你獲得真正的幸福。

  ▍人們的完美主義是何以產生──
  ✦「有條件的成就情境」出現。
  ✦「自我評價」與「自我期待」失調而產生大量焦慮。
  ✦ 採用不同的「調適策略」,形成各式各樣的完美主義行為。

 

 

 

【作者簡介】

 

陳俊欽

  精神科專科醫師,杏語心靈診所院長。

  臺大醫學系畢業,曾任職於馬偕醫院精神科;面對尋求協助的個案,是名溫柔的傾聽者;對於群眾與個人的各種心靈課題,也是位優秀的引路人。此外,他也經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,在報章雜誌、電視媒體或網路上,分享心理與精神相關的醫學觀點,並對潛藏在社會現況下的心理現象提出獨到的見解。

  著有《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》《黑羊效應》《焦慮也是病嗎?》等十餘本書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夏天 的頭像
    夏天

    夏天的酸甜苦辣

   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