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9605941_10155715816113317_2922975890629459968_n  

  翻開【螢幕判官】看到貼近現實的劇情在眼前上演,各種不同人性、貧富之間的差距、人的好奇心媒體的力量、生活中的無奈,都在書裡呈現出來。真相,真的就如人們所了解的那樣嗎?又或者,我們都被媒體誤導,間接成為螢幕判官。

 

他的辯解無人願意細聽,全是唾棄。

  書本的第一幕,主角“裕明”手握菜刀,趴著的父親沒有反應,只有滿地鮮血。警察包圍著裕明,喝斥:放下武器。裕明大喊:我沒有殺人。

 

『一刀斃命!?』主持人誇張地瞪大眼睛,彷彿被雷打中.....

  第二幕出現的便是電視節目的畫面,談話性節目的主題是“王裕明弒父案”。正如我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的那般,主持人和來賓總是製造一波又一波的高潮,讓人的雙眼緊盯螢幕,為要知道事件的內幕。這節目是真的為了真相而探究事件?或者,精采節目內容只是為了收視並誘出觀眾的好奇心。

 

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養成王裕明這樣的偏差性格,導致長大後犯下這兇案?

  在國小畢業典禮得到市長獎的那天,裕明同時發現了父親的外遇,父親外遇的對象還是自己的幼稚園老師,這對裕明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打擊。

 

  自從母親離家,自從決定疏遠父親之後,這些日子陪伴裕明成長的都是書本。高中時的裕明是校刊社成員,他的好文筆眾人皆知。但,個性偏激的他總是寫些硬梆梆不得人愛的文章得罪學校。

 

  『你就是靠爸才得第一』因這句話,裕明和立委兒子“高雲生”結下梁子。年輕氣盛的二人都是不服輸的性格,強烈碰撞下傷害必定不小,一場學聯會會長的爭奪戰,挑起二人最猛烈的戰火。

 

  轉變裕明人生不只是這場戰役,還有聯考落榜。經濟的重擔、酗酒的父親、高不可攀的愛情...,這一切真的會讓裕明走向殺父之路嗎?

 

當世間之人皆手握法槌
真相為何已不再重要

  有話說:眼見為憑。但,眼睛看到的真的就是真相嗎?或許連事件當事者也被蒙騙。在書本的最後我們終將看見所有的真相,但,現實中,真相早已被埋藏,無人知曉。

 

  

  究竟什麼樣的過往堆疊成今日別人眼中的我?如果,沒有什麼事發生,我們都是平凡的陌生人。一旦躍上新聞版面,報導裡的那個我,可能連我自己都不認識。

 

  近日新聞也在探討關於“輿論殺人”。網路發達的時代,訊息流傳太容易,真假辨識更增添難度,未審先判的情況時有所聞。讀完【螢幕判官】讓我深思,小心“先入為主”,必免自己也隨波逐流。

 

  另外,我也想提提“表達愛”這件事。一向,我們都害羞向家人表達愛,所以電視上才會播出打電話給父親或母親說出我愛你時,人們的一些反應。如果,裕明的父親愛孩子的方式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,事情的發展可能會有所不同;如果,裕明和父親之間的誤會早一點化解,裕明的人生應該也會大不相同

 

 

 

【作品簡介】

 

──隔著螢幕,各是判官──

當世間之人皆手握法槌
真相為何已不再重要

《螢幕判官》以一起弒父慘案帶出故事的開端,故事主角王裕明讀幼稚園時,父親與老師偷情,導致母離家。少了母親的陪伴,裕明自幼靠閱讀打發時間,久浸文字讓他對寫作產生熱情。高中時加入校刊社,文筆受到同儕的肯定。創作成為他的出口,也成為他靈魂的寄託。

某次王裕明在圖書館巧遇高雲生,裕明無視有意與他結交的高雲生,之後又因為校內徵文比賽結怨。裕明在校內的徵文比賽獲得第二名,自負的裕明認為是高雲生的家庭背景雄厚,老師因為這原因才讓高雲生拿下第一。為了擺脫校園魯蛇的標籤,王裕明決定向他的死對頭高雲生下戰帖,共同角逐學聯會長寶座。當這場腥風血雨的校園選舉展開,王裕明也將走向一條他始料未及的人生道路。

《螢幕判官》小說保留了原本遊戲想要傳達的主題,增添更多豐富的故事情節與角色內心的糾結掙扎,中學階段不僅是建構思辨能力的年紀,學生選舉中的選邊站、價值判斷,又或者是對罷凌的反應,同樣也是對現實的審判。小說深化了故事主角人物成長的跨度和心路歷程,極具啟發性與可看性。

 



【作者簡介】


崑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